首页 / NPDP / 行业动态 / 正文

作为产品经理,如何给产品功能定优先级?

2025-08-18
在产品开发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哪些功能是当下的重点,哪些可以稍后考虑。这不仅是产品经理的日常挑战,更是对他们决策能力的深刻考验。本文旨在为你提供一套超越简单打分的决策框架,让你能够更加理性、有说服力地确立需求的优先级。
 
一、如何给产品功能定优先级
 
1、用户价值分析
 
在用户价值分析中,产品经理需要与目标用户群体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在使用类似产品时的体验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期待解决的需求。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后,应该对数据进行归类和分析,找出用户需求的共性和特殊性。接着,根据用户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功能进行排序。这项工作要求产品经理具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同理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直接从用户那里获得信息外,还可以利用市场调研的数据来辅助分析。市场调研可以帮助产品经理了解行业趋势、竞争对手的动态以及目标市场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外部信息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和深化通过用户研究得到的结论,使功能优先级的设定更加客观和科学。
 
2、需求的投入产出比
 
一般情况下,判断产品需求优先级的主要依据是需求的投入产出比(ROI),即产品需求的投入成本与产出价值之间的比例。投入产出比越低,说明产品的效益越大,产品需求就越值得我们开发。反之,则放弃开发。从投入产出比,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东西,一个是价值,一个是成本。投入产出比 = 投入成本 / 产出价值 * 100%
 
1)价值
 
产品需求的价值包括它给用户的用户价值和给企业的商业价值。作为企业,最终看中的还是商业价值。一般产品的用户价值越高,它的商业价值也越高。产品经理在做产品需求价值评估时,要从这些方面去考虑:用户使用该功能可以获得什么利益,有多少用户有这个需求,用户期望产品满足这个需求的迫切程度等等。最后综合评估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判断出产品需求价值的等级大小。
 
2)成本
 
产品需求的成本就是实现产品需求时需要投入多少的成本,包括开发人力成本、维持产品正常运行的硬件成本、后期的维护成本以及日常运营成本等。一般情况下,对产品需求成本的评估只需要考虑开发资源的投入即可。产品经理可以根据经验大致估算一下开发成本,也可以与开发团队共同评估。这个成本值只是一个大概值,因为此时的需求细节还不明确,但是这个估算值对投入产出比也有着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了。
 
3、需求的紧急程度
 
需求的紧急程度,是否有明确的时间截点,限期内不做的是否会出大问题?越是紧急重要的需求,越要高优。
 
4、需求之间的潜在联系
 
产品需求之间经常会存在大量的联系,产品经理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些联系,才能保证最后确定下来的产品需求优先级是最合理的。比如:某个需求与另一个需求可以一起实现的,就应该合起来一起完成;某个需求与另一个需求属于依赖关系的,就要先完成这个需求再进行另一个需求。所以,只有综合起来去考虑,才能做到准确合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让需求价值最大化。
 
5、竞品分析
 
在进行竞品分析时,产品经理要详细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用户反馈、市场定位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准确地把握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了解竞品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帮助确定自己产品的差异化特点,明确哪些功能是竞品没有但用户需要的,这样的功能应优先开发。
 
同时,竞品分析还包括对市场份额、用户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进一步精细化功能的优先级排序,确保产品功能的更新和迭代能够紧跟市场脉搏,满足用户的期待。
 
6、根据实际可调配的资源情况
 
产品经理在确定产品优先级时,还要考虑实际可调配资源情况去调整,让产品团队成员的工作量达到完全饱和,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7、利用优先级矩阵
 
优先级矩阵是将功能根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分类的一种工具,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加直观地进行功能排序。通过构建优先级矩阵,将功能分为四个象限:即高重要性高紧迫性、高重要性低紧迫性、低重要性高紧迫性、低重要性低紧迫性。这样的分类,可以使产品经理更容易识别出需要优先开发的功能。
 
利用优先级矩阵不仅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有效分配资源,还可以在团队中形成对于功能优先级的共识,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此外,优先级矩阵还是一种动态工具,可以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确保产品功能的开发始终符合当前的业务战略和目标。
 
二、常见优先级排序方法
 
1. 紧急重要四象限法(最常用,适合新手)
 
把需求分成 4 类 —— 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按这个顺序排需求优先级。
 
重要且紧急:必须马上要做的需求,比如支付功能崩了,用户想付钱却付不了。
 
重要不紧急:需要规划来做的需求,比如优化用户注册的流程,降低新用户的流失率。
 
紧急不重要:很紧急,但是影响不大的需求,比如老板临时要一个数据报表模块,但是报表模块有没有其实没啥区别。这类需求大部分都是一些临时性的需求,不做不行,但是做了也没啥实际太大的价值。
 
不紧急不重要:这种需求直接往后排,比如APP主题换个更亮眼的颜色,但是实际没什么用户提这个需求。
 
2. MoSow法
 
跟紧急重要四象限法类似,MoSow法也是将需求分为四类,分别是:
 
Must have(必须做)
 
从紧急程度、重要程度、需求价值等各个方面上来说,都必须要做的需求,一般比较核心的需求,或者是风险合规类的需求,总之就是不做不行的需求。
 
比如社交APP加好友的需求。
 
Should have(应该做)
 
时间或人力等资源具备的情况下,就要做的需求,这种需求很重要,但是没有重要到不做不行的地步,不做也不影响核心功能的使用。
 
可以理解为是次核心需求,比如社交APP的动态点赞功能。
 
Could have(可以做)
 
做了会让产品更好,但是不做的话,也不影响用户使用的需求。
 
比如朋友圈动态中发动图的需求,微信也是刚做了这个需求没多久呢。
 
Won't have(暂时不做)
 
明确先不做的需求,后续版本可能再考虑。一般是一些开发成本很高,或者是当下做了没啥实际用处的需求,也有可能是一些不太重要的需求
 
比如在用户量很少的时候,增加社区动态功能的需求,成本高,用户少,就不适合立即就做。
 
3. RICE 评分法 (Reach, Impact, Confidence, Effort)
 
这个方法相对MoSow法和紧急重要四象限法,会显得更客观一点,因为加入了数字评分,但是客观只是表象,核心还是一种主观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四个指标,每个指标都有相应的分数、百分比或者是其他单位。
 
Reach(覆盖面)
 
需求的影响面。
 
比如新功能预计3个月内影响10000名用户,那么Reach就等于10000。
 
Impact(影响力)
 
影响力有多大,有多严重。
 
影响力这个指标不像覆盖面那样有大概的数量,所以可以通过定性分档量化。比如分为高(3分)、中(2分)、低(1分)三档分数。
 
confidence(信心度)
 
对以上Reach和Impact有多大程度的信心,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
 
比如以上两个指标的结果,来源于市场调研,但是数据有限,信心程度可以打个80%。
 
Effort(工作量/投入成本)
 
完成需求需要多少人力资源,一般都是说多少人天,大需求的话,可能会说多少人月。
 
比如2人天,就是2个人干一天,也可以是一个人干2天。
 
但2个人干一天有个前提,就是工作量得能明确拆分,并且不会有额外太多的协作成本,要不然不如一个人干2天效率高。
 
以上四个指标的数据都明确之后,就可以套入公式了:
 
RICE Score = (Reach × Impact × Confidence) ÷ Effort
 
得分越高,说明单位投入带来的综合价值越大,所以得分高的需求要把优先级排的更高。
 
4. Kano 模型
 
将需求分为五类,有助于理解其对用户满意度的不同影响:
 
基本型需求: 必须要有,满足时用户其实并不会觉得特别满意,但不满足时会极度不满。优先级最高(比如登录这种基础且必须的功能)。
 
期望型需求: 越多越好,满足这种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优先级次高(比如性能提升、搜索功能增强这些优化的需求)。
 
兴奋型需求: 用户没有明确预期的需求,提供时能带来惊喜和很高的满意度,但不提供也不会不满。优先级可以看资源情况来定,要是排期不紧张可以纳入排期。
 
无差异型需求: 做不做用户都不关心的需求。优先级排低。
 
反向型需求: 不做没事,但是做了用户反而会不满意。这种需求不能做,避免挨喷。
 
5. 加权打分法
 
加权打分法比RICE评分法更加的复杂,需要确定的维度更多,但再怎么量化,实际上也是基于主观评价的方法。
 
第一步,首先需要定义几个比较重要的维度,比如影响面、严重程度、需求价值、投入成本等等。
 
第二步,为每个维度赋予权重,权重总和等于100%。
 
第三步,给每个维度打分,比如总分1-5分。
 
第四步,计算加权总分,这里也有个公式:
 
(维度1分数 * 权重1) + (维度2分数 * 权重2) + ...
 
第五步,最后再按总分排序,按分数高低排出优先级。
 
这个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来说,太复杂了,不太适合快速决策。如果是比较重要的规划,可以考虑使用。
 
写在最后
 
其实在实际需求排期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依赖产品经理的主观评价,上面说的这些方法,只是不同的工具而已。
 
建议在实际排期时,可以把这些方法结合着使用。既要快速决策,也要保证排期的合理性。
 
当你这些工具用的多了以后,慢慢的就会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就不再需要每次都得对照着各种方法、维度来判断优先级了。
 
记住:没有 “绝对正确” 的排序,只有 “当前最合理” 的排序,根据数据和反馈随时调整就行。

NPDP证书是全球公认的新产品开发专业认证,由世界产品开发协会(PDMA)发起并推广。这一认证不仅代表了个人在新产品开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企业评估员工能力、提升团队竞争力的有力工具。NPDP认证体系集理论、方法与实践于一体,覆盖了新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从战略定位、市场调研、商业分析到产品开发、后续运营等各个环节,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方法论和工具支持。
 
 
PMP®考试服务
  • PMP通关必备
热点问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