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收入的程序员更怕中年危机?
2025-10-10
一提到程序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高薪”。的确,即便在如今整体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程序员的收入水平依然位居各行业前列。
然而,这样一个收入颇高的职业,却在面对中年危机时显得格外脆弱、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到底存不存在35岁中年危机,以及如果存在,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什么35岁左右的程序员会被认为是被淘汰的高危人群?
1.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程序员来说,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们在编程和技术方面的能力可能会逐渐提高,但同时,他们的反应速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能会逐渐下降。因此,在一些企业看来,35岁左右的程序员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可能不如年轻人,因此更容易被淘汰。
2. 技术更新迅速
程序员所从事的行业,技术更新迅速,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学习能力可能会逐渐减弱。因此,在一些企业看来,35岁左右的程序员可能在学习新技术方面不如年轻人,从而更容易被淘汰。
3. 企业成本考虑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更倾向于雇佣年轻的程序员。年轻的程序员通常薪资要求较低,且在工作效率和技术能力方面可能更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在一些企业看来,35岁左右的程序员可能在成本方面不如年轻人,从而更容易被淘汰。
4. 职业发展瓶颈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序员可能会遇到职业发展瓶颈。在一些企业看来,35岁左右的程序员可能在职位晋升方面遇到困难,因此更容易被淘汰。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更怕中年危机呢?
高薪 = 高房贷 + 高车贷 + 高费用私校 + 高价培训班
高薪 + 高龄 = 被优先优化
所以越是高薪的程序员,越怕中年危机。特别是在这三潮(裁员潮、失业潮、返乡潮)来袭的时候中年危机就更加严峻了。
当下互联网环境
全球科技互联网企业裁员潮,微软、谷歌、IBM等科技巨头裁员,2024年全美IT行业减少22.3万个岗位,失业率飙至6%。最近微软、特期拉等巨头还在频频裁员,曾经风光无限的程序员职业,如今面临AI竞争、工作流失的双重压力。
腾讯:2022年开始就业务线整体缩编,采用小步快砍的方式裁员裁员,平均每年也差不多上万人。
微软:2025年上半年累计裁员约一万人以上,其中7月2日爆出来的消息是拟裁员9000名员工。微软高管说AI帮公司省下5亿美元,35%的新产品代码直接由程序输出。
IBM: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8000名员工被解雇。AI技术在IBM内部推广使用就是此次裁员的主要原因,AI替代了人工负责的重复性任务。在早期IBM高层就说过要用AI取代一部分员工。
阿里:最近三年基本每年裁员近2万人左右,他们采取滚动式裁员+非核心资产剥离策略裁员。
截至2025年3月31日,阿里巴巴集团员工总数为124,320人,较2024年末的 194,320人,减少了7万人,当年马云说每年给社会输送10年以上经验的阿里人才。
这些可都是高薪人才,如今很多小公司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生存,那么大厂这么多高薪人才小公司根本吃不下。若现在小公司的高级人才也被毕业了,还得和这些大厂人才争抢机会。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算一下也就差不多35岁左右的样子,大多数企业首先裁员的对象就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也就是圈内一直比较热门的话题35岁危机。
以前说的中年危机,对于程序员来说已经变成了35岁危机了,或许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有了35岁危机,不单单是程序员行业。
面对危机想要破局,靠的是一项真正的过硬的技术,当下大模型正处于风口,掌握大模型开发这门硬技能,就是给自己筑起技术护城河。想抓住风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应对策略
1、调整心态
年纪渐长,并非能力减退,而是外部环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包容。程序员的职业道路,往往起伏不定,犹如过山车般的体验。初入职场时,凭借几项新技术,便能迅速攀升,薪资水平亦随之飙升。然而,当中年到来,稍有不慎便可能从高位跌落,甚至求职都变得遥不可及。面临裁员,需平衡现实与理想,调整职业规划,保持现有收入并准备未来机会。我们需要学会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做出平衡,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2、持续学习
东哥认为,程序员职业轨迹的“高开低走”现象,与行业特性密不可分:技术更新迅速、人才替代性强,企业更倾向于雇佣成本更低的人员。特别是那些40岁左右的程序员,他们正面临着家庭开支的巨大压力,包括孩子教育、老人赡养以及房贷等负担。一旦收入减少或失业,这些压力将倍增。因此,面对这种“年龄危机”,单纯的抱怨无济于事,我们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需专注于前景技术领域,如AI、数据分析,提升职场竞争力,避免技能滞后。许多程序员在长期工作中,可能会陷入“技术舒适区”,仅凭已有技能应对日常任务,而忽视技术的迅猛发展。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虽然学习能力和精力有所下降,但采用“选择性更新”的策略仍然可行。不必学习所有新技术,而是应聚焦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特长,深入探索那些具有前景的技术领域。例如,AI、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等技术,都是未来市场的热门方向。在这些领域弥补技术短板,将显著提升你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3、多元化职业选择
对于40多岁的程序员而言,探寻多元化的职业路径或许是一个明智之举。程序员转型为产品经理或项目经理是许多人都会面临的选择。
向项目管理转型
这是最为推荐的一条道路。项目管理不仅适合程序员背景的人,而且与程序开发工作有很高的关联性。35岁以上的程序员在项目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他们转型的最大优势。现在,市场对具备技术背景的项目经理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在软件开发项目中,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是不可多得的“香饽饽”。
不过,IT从业者想要成功转型项目管理,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认证是必不可少的一张“通行证”。
PMP®是全球公认的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颁发。它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项目管理领域的权威认证,更是互联网大厂、跨国企业、以及高端技术公司衡量项目管理能力的标杆。
对于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大厂来说,PMP®认证已经成为许多项目管理岗位的“标配”要求。为什么?因为PMP®不仅要求持证人具备扎实的项目管理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拥有PMP®认证的项目经理,不仅能够提升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还能够有效协调团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项目风险。
向产品经理转型
程序员转行产品经理是具有优势的!
转产品的优势:
1、逻辑思维强。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研发的逻辑思维要比产品强。在实际开发中研发经常可以指出一些产品经理没有考虑到的边界情况以及逻辑漏洞。
当然如果研发逻辑思维不强,做出来的功能肯定会一堆BUG,会砸了自己的饭碗,所以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职业“病”。
这也是我见过的很多研发转产品的人,写PRD逻辑特别严谨,这算是研发转产品的一大优势。
2、自学能力强。
我们知道当前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研发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开发水平。
同样的产品经理也需要不断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学习新知识,这是两者的共性要求,所以超强的自学能力是研发转产品的另一个优势。
3、执行能力强。
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版本/功能都有很严格的上线时间。而研发作为作为最核心的交付方,需要按时、保质保量的交付自己的工作内容。
同样的产品经理,特别是初级产品经理也需要非常强的执行力。刚入行你对于行业的理解、对用户的洞察可能都远不如你的领导,所以一定要在初期学会高效的执行领导的意图,然后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执行能力强也是研发转产品的一大优势。
4、熟悉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
为什么这算是一大优势呢?是因为我见过很多传统行业销售转产品、图书编辑转产品、酒店管理转产品、供应链管理转产品等等,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来都没接触过产品经理。
所以天天接触产品经理的研发,相对于上面提到的这些转行者,熟悉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肯定也是一大优势。
对于想做产品经理那必须有这些能力才行,那么有些人就会选择系统考证,产品经理就适合考NPDP证书,这样会更加有优势,
NPDP全称是新产品开发专业人士,也称为产品经理国际资格认证。顾名思义,NPDP认证就是产品经理的重要认证证书。NPDP认证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一个有力的职业发展工具,它不仅提供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产品经理领域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然而,记住认证只是一部分,实际的工作经验和不断学习同样重要,因为产品经理需要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趋势。
- 上一篇:怎样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和水平?小技巧揭秘
- 下一篇:考完PMP®还能学什么?强烈推荐!